B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所以B项不正确。分析: 考点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知识点拓展 1、张骞通西域 (1)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决定反击匈奴。 (2)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地方称为西域。 (4)影响: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1)路线(含义):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P83图)。 (2)意义:①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②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③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3、★★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其历史功过如下: (1)功:①政治上鼓励举荐人才,并亲自考察和录用有才之人,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回中央,发行五铢钱,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以后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重视兴修水利,治理黄河。③军事上: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和西域的交往,设立西域都护,使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⑤思想文化:提倡儒学,设立太学,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过: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迷信奢侈,重用酷吏。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但他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特别是他的敢于承认过失,知错即改的精神更为可贵。
考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 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1.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开拓。 2.发现或发掘人才、技术等供利用。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 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 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苻坚“草木皆兵”,秦军“风声鹤唳”。晋军乘机进攻,大败前秦。淝水之战结束了 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知识点拓展 1、淝水之战(383年) (1)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 (2)交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5)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2、★★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和条件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以来的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2)表现: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成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 (3)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考点3:繁盛一时的隋朝 隋朝(581—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它由出身于军事贵族的杨坚于581年篡夺北周政权建立。589年灭陈,完成统一。隋朝之初,与突厥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击溃了突厥的军事威胁,还统一了青海地区。隋朝时期,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开皇之治”。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大幅上升。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当时门阀势力衰微,科举制被创立和初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也运行顺畅。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后期统治腐朽,618年亡于农民起义。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 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