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 (2分)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3分)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2分)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分)(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4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
      ——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材料四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
      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 (2分)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3分)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2分)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4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孔子编写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权威来推行新法,托古改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阻力。(2)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概括能力: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撤并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特权等。这些措施因为遭到太多的帝制而没有实施下去,说明改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3)解答此类问题只要言之有据即可分析: 考点1:戊戌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
      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
      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
      ※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
      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意义: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附: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①封建危机严重;
      ②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