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6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摘自《凤凰网》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材料四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列宁《国家与革命》(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针对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2分)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2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2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2分)(3)依据材料四,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4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4分)由以上四则材料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4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针对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的?(2分)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2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2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2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4分)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实行了怎样的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4分)由以上四则材料分析影响政治制度的因素有哪些?(4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要求回答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需对材料一进行认真分析、概括,主要有: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等。(2)分析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教材学习中有相关内容,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针对政治松散状态,以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来加强中央集权。(3)直接依据材料四,提取有效信息回答,注意列宁心中的无产阶级政权与资产阶级政权的不同之处。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的政治体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

    俄国二月革命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