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状况 年份 1870年 1900年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占世界工业产量的比重 32% 10% 13% 23% 18% 7% 16% 31% 占领殖民地面积位次 1 2 3 4 1 2 3 4 材料二:1938年9月30日,张伯伦带着有希特勒签名的那张纸,心满意足地乘飞机返回唐宁街10号,随处可见兴高采烈的人群。张伯伦微笑着招手致意,然后说:“我的好朋友们,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二次从德国把体面的和平带回唐宁街。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材料三: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最上空看到一条希望的彩虹。——1943年11月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材料四: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1)、材料一反映出这些国家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状况?因此引发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2)、材料二中“把体面的和平从德国带回了唐宁街”是英国首相参加了哪一次重要会议后发表的言论?这次会议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后果?(2分)(3)、“彩虹”的寓意是什么?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1944年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2分)(4)、二战中,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正式实现联合的标志是什么?二战后,这种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是什么?(2分)(5)、结合材料谈谈,当今各国怎样应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与挑战?(1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状况
      年份 1870年 1900年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占世界工业产量的比重 32% 10% 13% 23% 18% 7% 16% 31%
      占领殖民地面积位次 1 2 3 4 1 2 3 4
      材料二:1938年9月30日,张伯伦带着有希特勒签名的那张纸,心满意足地乘飞机返回唐宁街10号,随处可见兴高采烈的人群。张伯伦微笑着招手致意,然后说:“我的好朋友们,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二次从德国把体面的和平带回唐宁街。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材料三: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最上空看到一条希望的彩虹。
      ——1943年11月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材料四: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1)、材料一反映出这些国家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状况?因此引发了什么严重后果?(2分)
      (2)、材料二中“把体面的和平从德国带回了唐宁街”是英国首相参加了哪一次重要会议后发表的言论?这次会议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后果?(2分)
      (3)、“彩虹”的寓意是什么?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1944年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2分)
      (4)、二战中,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国家正式实现联合的标志是什么?二战后,这种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是什么?(2分)
      (5)、结合材料谈谈,当今各国怎样应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与挑战?(1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反应了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根据所学知识,是慕尼黑会议,引发的后果是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气焰,也削弱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3)根据所学知识,彩虹的寓意是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役。
      (4)《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战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破裂。
      (5)结合材料,我们今天世界各国要应对人类共同的威胁,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经融危机等,就必须团结起来,加强合作,共抗人类共同的威胁和挑战。分析: 考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P.13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产生了新矛盾,★P.132进而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P.133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四、经过概况: 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P.133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P.134)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1918年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4、★P.13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P.134后果及影响: 规模空前、灾难深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六、正确认识一战: 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直接触发一战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2、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的争霸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4、教训: ①世界性的大战,给人类进步和发展带来深重灾难; ②人类应当学会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争取和平。 ③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④远离战争,热爱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七、中国与一战: 1、主要事件: ①1914.8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②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③1918年中国段祺瑞政府在日本怂恿下,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④一战期间,中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获得了短暂发展。 2、分析评价: ①日本出兵山东和提出“二十一条”,其目的是乘西方国家忙于战争之际,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 ②一战期间,中国在袁世凯死后出现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矛盾与争夺的结果。 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由于希特勒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意大利在一战后经济衰落;日本侵略亚洲国家的同时,美英等国禁止向日本输送石油战略物资,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政治上,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坚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绥靖政策和慕尼黑会议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