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1所示,是两个城市间的光缆中的一条光导纤维的一段,光缆总长为L,它的玻璃芯的折射率为n1,外层材料的折射率为n2.若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为c,则对于光由它的一端射入经多次全反射后从另一端射出的过程中,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n1<n2,光通过光缆的时间等于n 1LcB.n1<n2,光通过光缆的时间大于n 1LcC.n1>n2,光通过光缆的时间等于n 1LcD.n1>n2,光通过光缆的时间大于n 1Lc(2)图2为某一报告厅主席台的平面图,AB是讲台,S1、S2是与讲台上话筒等高的喇叭,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和尺寸如图所示.报告者的声音放大后经喇叭传回话筒再次放大时可能会产生啸叫.为了避免啸叫,话筒最好摆放在讲台上适当的位置,在这些位置上两个喇叭传来的声音因干涉而相消.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m/s,若报告人声音的频率为136Hz,问讲台上这样的位置有多少个?试题及答案-填空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1)如图1所示,是两个城市间的光缆中的一条光导纤维的一段,光缆总长为L,它的玻璃芯的折射率为n1,外层材料的折射率为n2.若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为c,则对于光由它的一端射入经多次全反射后从另一端射出的过程中,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n
      1<n2,光通过光缆的时间等于
      n
      1
      L
      c

      B.n
      1<n2,光通过光缆的时间大于
      n
      1
      L
      c

      C.n
      1>n2,光通过光缆的时间等于
      n
      1
      L
      c

      D.n
      1>n2,光通过光缆的时间大于
      n
      1
      L
      c

      (2)图2为某一报告厅主席台的平面图,AB是讲台,S
      1、S2是与讲台上话筒等高的喇叭,它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和尺寸如图所示.报告者的声音放大后经喇叭传回话筒再次放大时可能会产生啸叫.为了避免啸叫,话筒最好摆放在讲台上适当的位置,在这些位置上两个喇叭传来的声音因干涉而相消.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m/s,若报告人声音的频率为136Hz,问讲台上这样的位置有多少个?

      试题解答


      D
      解:(1)如图所示,欲使光在n1和n2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需有n1>n2
      光在介质n
      1中的传播最长路程为x=
      L
      sinc

      传播速度为v=
      C
      n1

      则最长时间t=
      x
      v
      =
      Ln1
      Csinc

      所以光通过光缆的时间大于
      n
      1
      L
      c

      故选:D
      (2)相应于声频f=136 Hz的声波的波长是
      λ=
      v
      f
      =
      340
      136
      m=2.5m ①
      在图中,O是AB的中点,P是OB上任一点.
      S1P-S2P表示为 S1P-S2P=k
      λ
      2

      式中k为实数,当k=0,2,4,…时,
      从两个喇叭来的声波因干涉而加强;
      当k=1,3,5…时,从两个喇叭来的声波因干涉而相消.
      由此可知,O是干涉加强点;
      对于B点,
      S1B-S2B=20m-15m=4
      λ
      2

      所以,B点也是干涉加强点.
      因而O、B之间有两个干涉相消点,
      由对称性可知,
      AB上有4个干涉相消点.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