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察举制”的内涵就是分别把握“察”和 “举”的含义,“察”就是由官吏察访、考察、观察的意思。而“举” 就是推荐、推举的意思。结合在一起就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察举制”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而不是一个人的出身。然后再由长官推荐。察举制度是西汉时期一个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西汉时期国家强盛、政治相对清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科举制的变化主要是指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和由以官举士,转变为自由报考。
(2)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主要是按照教材对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的论述回答即可。主要包括科举制度一方面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行政效率提高,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又使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也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破除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壮大了统治阶级的阵营,使统治力量不断增强。
(3)材料二是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从材料二中的“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就不难总结出材料二的观点是“变法必自设学堂始”,通过改变教育制度来达到改革考试制度的目的。 而该观点提出的原因一方面是科举制度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国情的问题,当时国家的形势、国家的局势的问题。科举制度自身的问题是指科举制度在晚清时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不再是在隋唐时期那样能推动社会发展。当时国家的形势、国家的局势的问题是指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才是当务之急,而科举制度培养的旧式人才根本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