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解析
第(1)问,首先对材料一、二阅读,找出二人对郡县制的不同认识,总结概括即可;郡县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从等方面进行思考。(2)辛亥革命的影响可以这样简单地记忆:推翻了帝制、创立了民国、颁布了《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材料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表现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经验造成的。(4)为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 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1954 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分析: 考点1: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及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背景:
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异端”李贽,著作有《焚书》、《藏书》: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顾、王、黄: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学术上,主张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影响(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考点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主要过程:
⑴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⑵发展:
①成立政党: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
② 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
⑶高潮:
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②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③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⑷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半殖半封性质未变。
2、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考点3: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⑴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⑵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⑶主要形式:政治???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⑷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⑸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 “文革”期间,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⑹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
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6、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