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搜索
高中数学
小学
数学
语文
英语
初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思品
高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首页
我的试题
试卷
自动组卷
教材版本:
全部
课本:
全部
题型:
全部
难易度:
全部
容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年级:
全部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年级:
全部
初一
初二
初三
年级:
全部
高一
高二
高三
年份:
全部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2007
2000-2006
地区:
全部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安徽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西藏
新疆
浙江
福建
辽宁
四川
黑龙江
内蒙古
自居易《效陶潜体诗》:“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布裙行赁舂,短褐坐佣书。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 B.反映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C.反映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体现当时小农经济的富足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试题详情
自居易《效陶潜体诗》:“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布裙行赁舂,短褐坐佣书。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 B.反映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C.反映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体现当时小农经济的富足
试题解答
见解析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自居易对商与农关系的认识以及达观自娱的人生态度。A、B两项符合诗歌的主旨:C项是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材料中体现的小农经济并不富足,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标签
必修2
人教版
解答题
高中
历史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相关试题
下列图片中展示的生产工具在西汉时开始使用的是A B C D?
明清时期,赣南地方志中频繁出现关于“盗”、“贼”的记载,官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镇压或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化“贼”为“民”。这表明,当时朝廷 A.增加户口以保证赋役征派 B.意在加强君主专制C.中央集权呈现出弱化趋势 C.力图保护小农经济?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处类别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记》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地结三年假田与贫民,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康熙三十七年江南海州等九州县水灾发常平仓谷谷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分)(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9分)。国家农贷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为什么不被打破?(6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4分)?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这说明当时 A.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D.自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 范蠡提出 “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4分)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是重视农业发展。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和商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历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4分)材料三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3)根据材料三,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4分)材料四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4)如果你是材料四关于古代商业的观点的提出者,请说明你的依据。(4分)(5)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以“重农抑商”概而论之,都认为“重农抑商”是古代经济的一贯政策。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重农抑商”政策(10分)?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说:“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路,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搏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网不敢归,又连结远夷,向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抑商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恶果C.小农经济的脆弱 D.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禁海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中国的海禁政策最早出现在明清,其目的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其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的海禁政策最早出现在明清,其目的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其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F?
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都曾出现变革的趋势,其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 BD?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6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
洋务运动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
过渡时期总路线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左倾思想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4课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MBTS ©2010-2016
edu.why8.c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192.168.1.1路由器设置
Free English Tests for ESL/EFL, TOEFL®, TOEIC®, SAT®, GRE®, 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