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搜索
高中数学
小学
数学
语文
英语
初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思品
高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首页
我的试题
试卷
自动组卷
教材版本:
全部
课本:
全部
题型:
全部
难易度:
全部
容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年级:
全部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年级:
全部
初一
初二
初三
年级:
全部
高一
高二
高三
年份:
全部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2007
2000-2006
地区:
全部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安徽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西藏
新疆
浙江
福建
辽宁
四川
黑龙江
内蒙古
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下列关于“我们时代”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试题及答案-单选题-云返教育
试题详情
卡尔·波拉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指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下列关于“我们时代”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试题解答
A
根据“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机器都是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技师发明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没有读写能力。”判断“我们时代”应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者大多是工匠或技师,科学与技术还没有紧密的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因此选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应追溯到罗斯福新政,排除C;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是在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排除D。
标签
必修3
岳麓版
单选题
高中
历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
相关试题
(13分)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三角贸易”示意图材料二 19世纪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年增长率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三角贸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3分)说明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6分)?
(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材料二 1870年以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夺取了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获得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统一后的德国继续扩大军费支出,大大刺激了与军火生产有关的重工业。军事上的需要使铁路和海运获得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钢铁、机器制造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这使得它能够集中力量投资于新兴产业,因此电气、化工等现代化工业部门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19世纪后半期,德国在学习外国先进科技的基础上,完成了科学研究向应用转变的重大突破,新的科学发现很快就能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70年后德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9分)?
(2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材料三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杨宁一《现代化理论》材料四 在最近两个世纪,随着更多的国家进行工业化,工业生产的规模加大,污染量已急剧增加,而越来越多地使用复杂的人工化学品,污染也变得更加危险。污染的后果已从工厂的邻近地区,通过跨国污染如酸雨,使有毒物质扩展到世界上最遥远的地区。——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 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4分(2)分别按照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8分)(3)分别以近现代英国、为例苏联,指出材料三“原发型” 与“传导型”国家开展工业化的主导力量,(4分)20世纪末,中国开展工业化有何特点?(4分)(4)根据材料四的作者是否赞同现代化?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特点。(1分)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析新中国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4分)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一条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时间和代表事件应该分别是什么?简析其主要依据。(9分)?
根据下表提供信息理解不可能符合史实的是依据伦敦证人资料所估算的年劳动时期(单位:小时)年代纯劳动时间纯劳动时间+上下班路途时间平均量最低值最高值平均量最低值最高值176020691907223126062398281418002738254629313227303334201830270922663153335129053796图表资料来源:刘景华、张松韬:《用“勤勉革命”替代“工业革命”》?
下方是一幅遮住图例的地图,题为“1914年的亚洲”。图中 /// 阴影覆盖地区属于?
下图作为史料,可以反映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共产党宣言》 《人间喜剧》?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土绅经营工商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如1843年的《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47年的《都市改善法》,1855年的《有害物质去除法》,l876年的《河流污染防治法》。这些立法的主要背景是?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孔子和孟子
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汉字的形成演变
历史纪年方法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 历法成就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史综合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八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中体西用”思想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魏源与《海国图志》
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思想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十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民国的成立
资产阶级革命派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十三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中国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十六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
智者学派
第七单元 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十九课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经典力学
量子论
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二十二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苏联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亚非拉美文学
MBTS ©2010-2016
edu.why8.c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192.168.1.1路由器设置
Free English Tests for ESL/EFL, TOEFL®, TOEIC®, SAT®, GRE®, 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