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①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为大跃进时期口号;②太平世界男女同权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③古城遇劫,民族受辱,卅万同胞饮恨去;妇女遭淫,房屋被毁,不尽江水挟泪来。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故本题应选C项分析: 考点1: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2、简要过程:
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
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
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1)《田朝田亩制度》: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2)《资政新篇》:①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4、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具有资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局限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思想上受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考点2: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国共抗日:
⑴在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组织三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共开辟敌后战场。
⑵在相持阶段:
①国民党由抗日趋向反共,1939年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
② 中共:坚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从抗战的大局出发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证;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多次粉碎日本“扫荡”。
4、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④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6、抗战胜利的原因: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
支持 考点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文革”时期(1966-1976)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教训:
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⑤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