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分)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是始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观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它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自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材料三:1933年7月《申报月刊》在创刊周年纪念之际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针对这一问题,编者明确写道:“须知今后中国,……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不特无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当时各种现代化思想相互碰撞,其中以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原因以及表达对其向往的较为醒目。 ——《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材料四:对于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问题,毛泽东很早就有思考,在1937年6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谈到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1)从材料一列举的时期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中国现代化开端的时期并说明理由。(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进步性。并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6分)(3)材料二表明,1933年对现代化的讨论出现新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倾向的世界原因。(4分)(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4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16分)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是始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观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它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自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材料三:1933年7月《申报月刊》在创刊周年纪念之际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针对这一问题,编者明确写道:“须知今后中国,……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不特无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
      当时各种现代化思想相互碰撞,其中以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原因以及表达对其向往的较为醒目。 ——《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
      材料四:对于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问题,毛泽东很早就有思考,在1937年6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谈到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
      (1)从材料一列举的时期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中国现代化开端的时期并说明理由。(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进步性。并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6分)
      (3)材料二表明,1933年对现代化的讨论出现新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倾向的世界原因。(4分)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4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第(1)小问任选一种说明理由即可。第(2)小问从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角度分析进步性;根据材料进行归类。第(3)小问注意“1933年”,再结合经济危机和苏联的“一五计划”等知识回答。第(4)小???可以从政治上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上进行三大改造谈毛泽东的观点。分析: 考点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主要过程:
      ⑴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⑵发展:
      ①成立政党: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
      ② 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
      ⑶高潮:
      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②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③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⑷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半殖半封性质未变。
      2、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考点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文革”时期(1966-1976)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教训:
      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⑤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