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分)工业革命极大地加快了世界一体化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非洲1750年19.20.113.11850年22.72.38.11900年24.95.17.4——选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强。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1906年开始,汉口英租界先后出现了照明用电和自来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的引进比武汉还要晚。不过,沿江城市近代文明设施的出现,不但比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据张仲礼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整理(1)材料一中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9分)(2)阅读材料三,分析“近代文明设施”在华传播的主要特点。(8分)(3)参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影响。(9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26分)工业革命极大地加快了世界一体化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非洲
      1750年19.20.113.1
      1850年22.72.38.1
      1900年24.95.17.4
      ——选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强。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
      ——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1906年开始,汉口英租界先后出现了照明用电和自来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的引进比武汉还要晚。不过,沿江城市近代文明设施的出现,不但比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
      ——据张仲礼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整理
      (1)材料一中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9分)
      (2)阅读材料三,分析“近代文明设施”在华传播的主要特点。(8分)
      (3)参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影响。(9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第⑴小题:该题第一问的变化在回答的时候一定要表述完整,把表格中所以地区都照顾到,如欧洲、美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迅速提高;非洲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大降低;第二问是外延型试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原因主要有:农作物种植扩大、人口死亡率降低、新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迁移、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流失等方面。
      第⑵小题:该问的特点可以从材料中逐条提炼进行概括,从“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可以看出殖民色彩浓厚,另外,在地区分布上,从“沿江城市近代文明设施的出现,不但比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看出:长江沿岸城市得风气之先,沿江而上,由下游而中上游, 沿海沿江的传播早于内地。
      第⑶小题:该题也是外延型材料表述题,可结合时代背景对其影响进行表述: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劳动分工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全球性交流扩大;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等方面。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