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搜索
高中数学
小学
数学
语文
英语
初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思品
高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首页
我的试题
试卷
自动组卷
教材版本:
全部
课本:
全部
题型:
全部
难易度:
全部
容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年级:
全部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年级:
全部
初一
初二
初三
年级:
全部
高一
高二
高三
年份:
全部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2007
2000-2006
地区:
全部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安徽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西藏
新疆
浙江
福建
辽宁
四川
黑龙江
内蒙古
《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驹衍、淳于凳、田骄、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樱下之士复盛。”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试题及答案-单选题-云返教育
试题详情
《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驹衍、淳于凳、田骄、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樱下之士复盛。”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
试题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 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樱下之士???盛,足以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仅仅是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而已。
标签
必修3
人教版
单选题
高中
历史
孔子和孟子
相关试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材料二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1)15世纪40年代以后,印刷书在欧洲迅速发展,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2)18世纪的时候,欧洲和中国的图书出版情况有很大的差异,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5分)?
(26分)对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摘自中国林业网 《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材料二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材料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摘自《论生态文明》(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10分)(3)概括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二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6分)?
(20分)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材料二 在17世纪取得胜利的科学革命与英国革命一起被称为17世纪的“双元革命”。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系统知识,科学革命一般是指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启蒙运动随之而起。——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启蒙运动百科全书》(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2分)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科学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是什么?(2分)科学革命如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4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大破大立”的。(4分)启蒙运动的“创新”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
(2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宋史资料汇编》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10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10分)?
(11分)阅读下列关于宋词的材料材料一: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材料二: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榭中传唱。材料三: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请回答:(1)除材料中所述外,著名词人还有谁? (任两人)(2分)(2)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派别?试比较两派的不同?(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6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汉书》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赋”在汉代有何影响力?(2分)赋的兴盛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1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2分)(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2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1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宋朝经济的新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其表现和原因。(10分)(2)请为材料二观点提供史实依据。(2分)?
(14分)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材料三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材料四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及原因。(5分)(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3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4分)?
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便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孔子和孟子
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汉字的形成演变
历史纪年方法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 历法成就
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史综合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八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中体西用”思想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魏源与《海国图志》
新思想的萌发
洋务思想
第四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十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民国的成立
资产阶级革命派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十三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中国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十六课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
智者学派
第七单元 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十九课 物理学的长足进步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经典力学
量子论
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二十二课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苏联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亚非拉美文学
MBTS ©2010-2016
edu.why8.c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192.168.1.1路由器设置
Free English Tests for ESL/EFL, TOEFL®, TOEIC®, SAT®, GRE®, 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