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二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摘自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公民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众民所归,乃举为民主,如美、法之总统。——摘自康有为《孟子微》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董仲舒的建议与顾炎武的观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董仲舒建议的结果及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指出顾炎武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5分)(3)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内涵的演变。(6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二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摘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公民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众民所归,乃举为民主,如美、法之总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董仲舒的建议与顾炎武的观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董仲舒建议的结果及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指出顾炎武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5分)
      (3)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内涵的演变。(6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体现了大一统思想,“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体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材料二“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 体现了分权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的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顾炎武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 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即汉武帝时期、明清之际、近代维新变法时期。分析: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