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 :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材料二 :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材料三 :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材料四 :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崔连仲:《世界通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4分)并分析其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一一《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一一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4分)并分析其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直接从材料一、 二中归纳商鞅和梭伦的法治思想,商鞅认为法律为君主服务;梭伦认为公民制定法律。第(2)题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作用要结合变法内容进行分析。第(3)题强调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发展的影响,中国则是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定,雅典的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分析: 考点1:梭伦改革 在早期的雅典城邦,广大平民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尖锐,索伦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改革国家权力机构,鼓励发展工商业。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雅典城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梭伦改革的背景(必然性):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
      1.部落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2.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根本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直接目的: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
      ※措施:
      经济领域:
      1.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政治领域:
      3.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打击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特别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4.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①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②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③新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性质: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评价:
      1.积极性:①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雅典城邦的发展。②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2.局限性:①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续存。②财产对公民参政议政的限制。③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
      ※指导思想:中庸之道——坚持对贵族和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特点:
      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折中性——梭伦的“中庸”原则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附: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
      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②设立五百人会议:比例代表制选举法、抽签选举、任期制。
      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④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方法。
      考点2: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背景: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
      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体评价: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