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群列传》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8分)(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6分)(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8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群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8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6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8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改革上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利;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从而在改革的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土地改革举措的原因;(2)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即可;(3)结合史学常识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即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分析: 考点1: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背景: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
      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体评价: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 宗旨(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单元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还有从北魏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角度分析改革。
      ※背景:
      1、拓跋珪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社会危机严重
      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役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民族大融合趋势;
      4、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积极推动
      ※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汉化。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颁行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3、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4、迁都洛阳
      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
      影响: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易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汉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④加强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影响: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使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
      ④加快了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性质: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附: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