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 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材料三 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材料四 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理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积贫”原因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的理财主张。(2分)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怎样的指导思想?(1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均输法”和“市易法”的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1分)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分)(4)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 (2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就食他郡,可以舒转漕之急……犹人之血脉,不及则枯,聚则疽,分使就食,亦犹血脉流通之势也。
      ——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材料三 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力,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制》
      材料四 熙宁变法中“择术”与“理财”的结合作为“内圣外王”在现实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儒学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与转折。
      ——张琴《论王安石“择术”与“理财”思想的统一:王安石熙宁变法思想轨迹寻问》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积贫”原因是什么?(2分 )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的理财主张。(2分)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怎样的指导思想?(1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均输法”和“市易法”的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1分)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 (2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根据材料“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结合所学知识,北宋“积贫”原因在于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2) 从“费出之无节”“生财”“转漕”“流通”等关键信息来归纳理财主张。指导思想从主张里归纳。
      (3)从信息“不可以不均”“不可以不通”“不可以不制”,来归纳其政策特点。影响主要从对富商和对政府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4)王安石的政策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体现了仁的思想;是为了挽救北宋危机,体现社会责任,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分析: 考点1: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
      ※时间: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
      1.理财(富国):
      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⑤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军事(强兵):
      ①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3.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太学; ③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与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是艰辛的,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充满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有坚定的信念,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