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转引自叶坦:《大变法》材料二 187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4月颁布宪法,君主立宪政体确立。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民主成份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俾斯麦推行过迫害社会民主党的《反社会主义法》,但同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仍然可以在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俾斯麦的进攻。……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1908年,国会又通过了《帝国结社法》。——摘自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材料三 1906年底,孙中山着眼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设计出“五权宪法”:“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方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权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孙中山著《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材料四 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瓦解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吴晓波《激荡三十年》(1)材料一是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的说明?(2分)并概括其理由。(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关于对“德国政治制度民主化”评价的观点,(2分)并加以论证。(4分)(3)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来源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要增设“考试权”和“纠察权”。(4分)它给我们有何启示?(2分)(4)材料四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哪些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5)综上所述,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解释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转引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187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4月颁布宪法,君主立宪政体确立。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民主成份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俾斯麦推行过迫害社会民主党的《反社会主义法》,但同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仍然可以在国会慷慨激昂地声讨俾斯麦的进攻。……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1908年,国会又通过了《帝国结社法》。  
      ——摘自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06年底,孙中山着眼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设计出“五权宪法”:“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方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
      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权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
      ──孙中山著《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
      材料四 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瓦解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钟之成《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材料一是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的说明?(2分)并概括其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关于对“德国政治制度民主化”评价的观点,(2分)并加以论证。(4分)
      (3)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来源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为什么要增设“考试权”和“纠察权”。(4分)它给我们有何启示?(2分)
      (4)材料四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哪些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5)综上所述,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根据“取息是不得已的,”可知,是有关利息方面的,由“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可知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保证救济工作的延续性。
      (2)根据“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民主成份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可知作者不趁人德意志民主不是假民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依据是“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
      (3)三权分立较容易得出。由“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可知增加考试权必要;由“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从”可知要增加纠察权。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学习西方不能照搬照抄要变通等。
      (4)???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较容易得出。国内面对一系列困惑,邓小平及时进行了南方谈话,解决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谜团,政府及时召开了十四大,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主题应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证。两者关系式相互的,互相依存的,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各出社会弊病,反过来,社会进步和发展了又会进一步为改革开辟道路,有利于改革全方位的进行,以及改革效果的显现。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