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中期,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已远远不如1815年和1848年时那样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试题及答案-单选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19世纪中期,俄国在欧洲的地位已远远不如1815年和1848年时那样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试题解答


      C
      题干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世纪中期的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解答本题应从“根本原因”入手,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分析,根本原因应从内因角度分析,AD项符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但是外因,不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其失败的根源是农奴制,B项是落后于西欧国家、国际地位下降的表现,并不是原因,故排除B项;农奴制是落后、腐朽的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俄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分析: 考点1: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背景:
      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最主要动因:俄国要摆脱落后状态。
      ③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④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改革措施:(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
      1.1861年颁布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农民可以获得一半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
      ③组织上,建立村社制度。
      (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
      ①废除旧的等级法庭。
      ②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①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 ②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①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④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对农奴制改革的总体评价: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局限性:
      ◎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掠夺性: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合法”掠夺。
      ※附: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1.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2.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矛盾,巩固统治。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