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2、SO2、NOx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气体,控制和治理CO2、SO2、NOx是解决温室效应、减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有效途径.(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SO2、NOx浓度的有 (填字母).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b.使用无氟冰箱,减少氟里昂排放c.多步行或乘公交车,少用专车或私家车d.将工业废气用碱液吸收后再排放(2)新型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化学原理是采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SO2,再用一定量的磷酸与上述吸收产物反应.该技术的优点除了能回收利用SO2外,还能得到一种复合肥料,该复合肥料可能的化学式为 (只要求写一种).(3)有学者设想以如图所示装置用电化学原理将CO2、SO2转化为重要化工原料.①若A为CO2,B为H2,C为CH3OH,则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②若A为SO2,B为O2,C为H2SO4.科研人员希望每分钟从C处获得100mL10mol/LH2SO4,则A处通入烟气(SO2的体积分数为1%)的速率为 L/min(标准状况).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CO2、SO2、NOx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气体,控制和治理CO2、SO2、NOx是解决温室效应、减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的有效途径.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
      2、SO2、NOx浓度的有 (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
      b.使用无氟冰箱,减少氟里昂排放
      c.多步行或乘公交车,少用专车或私家车
      d.将工业废气用碱液吸收后再排放
      (2)新型氨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化学原理是采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SO
      2,再用一定量的磷酸与上述吸收产物反应.该技术的优点除了能回收利用SO2外,还能得到一种复合肥料,该复合肥料可能的化学式为  (只要求写一种).
      (3)有学者设想以如图所示装置用电化学原理将CO
      2、SO2转化为重要化工原料.
      ①若A为CO
      2,B为H2,C为CH3OH,则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②若A为SO
      2,B为O2,C为H2SO4.科研人员希望每分钟从C处获得100mL10mol/LH2SO4,则A处通入烟气(SO2的体积分数为1%)的速率为  L/min(标准状况).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a、化石燃料的废气中均含有CO2、SO2、NOx等气体;
      b、氟利昂的排放会破坏臭氧层,故b错误;
      c、汽车燃烧的废气中均含有CO
      2、SO2、NOx等气体;
      d、工业废气中的CO
      2、SO2、NOx等气体均是酸性气体,可以被碱液吸收;
      (2)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
      (3)①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上是氧气发生得电子得还原反应;
      ②根据电极反应:SO
      2+O2+H2O=H2SO4进行计算即可.

      (1)a、化石燃料的废气中均含有CO
      2、SO2、NOx等气体,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可以降低大气中的CO2、SO2、NOx浓度,故a正确;
      b、使用无氟冰箱,减少氟里昂排放,可以减少臭氧层的破坏,故b错误;
      c、汽车燃烧的废气中均含有CO
      2、SO2、NOx等气体,多步行或乘公交车,少用专车或私家车,可以降低大气中的CO2、SO2、NOx浓度,故c正确;
      d、工业废气中的CO
      2、SO2、NOx等气体均是酸性气体,可以和碱液反应生成盐,被碱液吸收后再排放,可以降低大气中的CO2、SO2、NOx浓度,故d正确.
      故选acd;
      (2)氨气是碱性气体,可以和磷酸反应生成盐,产生的盐随着酸的磷酸的量的多少而不同,可以产生磷酸铵,磷酸氢铵或是磷酸二氢铵,故答案为:(NH
      43PO4(或(NH42HPO4或NH4H2PO4);
      (3))①燃料电池的工作时,正极上是CO
      2发生得电子得还原反应,即CO2+6H++6e-=CH3OH+H2O,
      故答案为:CO
      2+6H++6e-=CH3OH+H2O;
      ②若A为SO
      2,B为O2,C为H2SO4时,根据电极反应:SO2+O2+H2O=H2SO4,每分钟从C处获得100mL10mol/LH2SO4
      即1mol,则需要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1mol,所以A处通入烟气(SO
      2的体积分数为1%)的物质的量为100mol,体积为:100mol×22.4L/mol=2240L.
      故答案为:2240.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