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搜索
高中数学
小学
数学
语文
英语
初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思品
高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首页
我的试题
试卷
自动组卷
教材版本:
全部
课本:
全部
题型:
全部
难易度:
全部
容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年级:
全部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年级:
全部
初一
初二
初三
年级:
全部
高一
高二
高三
年份:
全部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2007
2000-2006
地区:
全部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安徽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西藏
新疆
浙江
福建
辽宁
四川
黑龙江
内蒙古
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一器多用”的实验探究(夹持装置已略去).(1)该小组同学用该装置进行“H2的制取及燃烧性质验证”实验.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a.组装装置并检验气密性b.装入药品,关闭活塞m和n,固定在铁架台上c.打开分液漏斗活塞m,使反应开始d.当观察到B中有较多气体时,打开活塞n并点燃气体回答下列问题:①以上某步骤中有一处明显的操作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②该小组同学在进行c步骤操作时,发现分液漏斗中的溶液不能滴下,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2)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并收集少量其他气体,用字母代号填空:下列气体中哪些可以用该装置来制取和收集 ;若将装置B中的水换成CCl4,下列气体中哪些可以用该装置来制取和收集 .A.O2B.NO C.SO2D.NH3E.C2H2F.C2H4(3)该小组同学用该装置进行定量实验,以确定某稳定饱和脂肪醇的结构.①反应前,先对量气管进行第一次读数,读数为40.0mL,然后在A中加入5gNa和0.62g待测醇,充分反应后,再进行第二次读数,读数为264.0mL(所有数据均已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数值).读数时要注意的是:一是使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二是 .②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醇的结构,又将0.62g该醇充分燃烧,可以生成0.02mol的CO2和0.03mol的H2O,已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羟基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不能形成稳定的醇,根据上述信息计算确定该饱和醇的结构简式为 .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试题详情
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一器多用”的实验探究(夹持装置已略去).
(1)该小组同学用该装置进行“H
2
的制取及燃烧性质验证”实验.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a.组装装置并检验气密性
b.装入药品,关闭活塞m和n,固定在铁架台上
c.打开分液漏斗活塞m,使反应开始
d.当观察到B中有较多气体时,打开活塞n并点燃气体
回答下列问题:
①以上某步骤中有一处明显的操作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
②该小组同学在进行c步骤操作时,发现分液漏斗中的溶液不能滴下,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
(2)该装置还可用于制取并收集少量其他气体,用字母代号填空:下列气体中哪些可以用该装置来制取和收集
;若将装置B中的水换成CCl
4
,下列气体中哪些可以用该装置来制取和收集
.
A.O
2
B.NO C.SO
2
D.NH
3
E.C
2
H
2
F.C
2
H
4
(3)该小组同学用该装置进行定量实验,以确定某稳定饱和脂肪醇的结构.
①反应前,先对量气管进行第一次读数,读数为40.0mL,然后在A中加入5gNa和0.62g待测醇,充分反应后,再进行第二次读数,读数为264.0mL(所有数据均已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数值).读数时要注意的是:一是使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二是
.
②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醇的结构,又将0.62g该醇充分燃烧,可以生成0.02mol的CO
2
和0.03mol的H
2
O,已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羟基连在同一个C原子上不能形成稳定的醇,根据上述信息计算确定该饱和醇的结构简式为
.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①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考虑;
②根据烧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关系分析.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确定反应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
(3)①、根据AB装置液面不平产生的影响分析,液体产生压强,对气体有影响.
②根据醇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得碳氢原子个数比,根据钠和醇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计算羟基的个数,从而确定该醇的分子式.
(1)①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纯度,d步骤中在点燃H
2
前没有先验纯.
故答案为:d步骤中在点燃H
2
前没有先验纯.
②只有外界大气压大于烧瓶内的压强时,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分液漏斗中的溶液才能滴下;在进行c步骤操作时,发现分液漏斗中的溶液不能滴下,说明烧瓶内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可能的原因是:一是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没有打开,二是量气管中液面高于分液漏斗中液面,所以分液漏斗中的溶液不能滴下.
故答案为:一是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没有打开,二是量气管中液面高于分液漏斗中液面.
(2)①该制取气体装置属于固体、液体不需加热型装置,且生成的气体不溶于水,二氧化硫和氨气能溶于水,所以不能使用该装置;浓硫酸和乙醇制取乙烯需要加热,所以也不能使用该装置.
故选A、B、E.
②该制取气体装置属于固体、液体不需加热型装置,且生成的气体不溶于四氯化碳,浓硫酸和乙醇制取乙烯需要加热,所以不能使用该装置,乙炔是非极性分子,四氯化碳也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乙炔能溶于四氯化碳,所以不能用该装置正确乙炔.
故选A、B、C、D.
(3)①如果A装置和B装置液面不平,高出的液体产生压强会对所测气体体积有影响,所以应保持装置A和装置B液面相平.
故答案为:保持装置A和装置B液面相平.
②将0.62g该醇充分燃烧,可以生成0.02mol的CO
2
和0.03mol的H
2
O得碳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02mol,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0.06mol,所以碳、氢原子个数比为2:6;5gNa和0.62g待测醇,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0.01mol,所以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02mol,由此可知该醇中含有2个羟基,属于二元醇;含有2个碳原子的二元醇为乙二醇,即CH
2
OHCH
2
OH.
故答案为:CH
2
OHCH
2
OH.
标签
必修1
人教版
解答题
高中
化学
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及装置选择
相关试题
如图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制备、干燥气体的部分仪器装置.某学校同学利用中学常用试剂及仪器设计下列实验.(1)甲同学利用如图I装置制备并收集干燥的NO2气体,请完成下列问题:①图I中仪器B的名称: ;②收集NO2的方法 ;③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④将收集满NO2的集气瓶浸入冰水中,烧瓶内气体颜色 (填“变深”、“不变”或“变浅”),使用化学用语和必要的文字说明颜色变化的原因 .(2)乙同学利用图Ⅰ装置制取氨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并且利用图Ⅱ装置验证氨的某些性质.A中加入浓氨水,B中加入过氧化钠固体,C中加入碱石灰,E内放置催化剂(铂石棉),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 a→b→c→h.请完成下列问题:①实验中观察到E内有红棕色气体出现,证明氨气具有 性;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O+6H2O;2NO+O2=2NO2?
实验室中需要22.4l(标准状况)SO2气体.化学小组同学依据化学方程式Zn+2H2SO4(浓)ZnSO4+SO2↑+2H2O计算后,取65.0g锌粒与98%的浓H2SO4110mL充分反应锌全部溶解,对于制得的气体,有同学认为可能混有杂质.(1)化学小组所制得的气体中混有的主要杂质气体可能是 (填分子式).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加以说明)(2)为证实相关分析,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实验,组装了如下装置,对所制取的气体进行探究.①装置B中加入的试剂 ,作用是 .②装置D加入的试剂 ,装置F加入的试剂 .③可证实一定量的锌粒和一定量的浓硫酸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某杂质气体的实验现象是 .④U型管G的作用为 .?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请按要求填空:(1)利用B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 (任写两种即可).(2)A、C、E相连后的装置可用于制取Cl2并进行相关的性质实验.若在丙中加入适量水,即可制得氯水.将所得的氯水分为两份,进行Ⅰ、Ⅱ两个实验,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Ⅰ将氯气滴入品红溶液中 溶液褪色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漂白粉Ⅱ向氯气中加入碳酸氢钠粉末 产生气泡 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具有酸性请你评价实验Ⅰ、Ⅱ的结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3)B、D、E装置相连后,在B中盛装浓硝酸和铜片(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可制得NO2并进行有关实验.①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欲用D装置验证NO2与水的反应,其操作步骤为先关闭止水夹 ,再打开止水夹 ,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的操作是 .?
实验室常见的几种气体发生装置如图A、B、C所示:(1)实验室可以用B或C装置制取氨气,如果用C装置,通常使用的药品是 ;检查C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气体的性质是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据.下列气体的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 (填序号,下同).①密度 ②颜色 ③溶解性 ④热稳定性 ⑤是否与氧气反应如图是某学生设计收集气体的几种装置,其中不可行的是 .(3)若用A装置与D装置相连制取并收集X气体,则X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 (填序号).①CO2②NO ③Cl2④H2其中在D装置中连接烧杯的目的是 .?
多项式是_______次_______项式.?
当x=1时,代数式的值为3,则代数式﹣2a﹣b﹣2的值为_________.?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填序号).正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整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
下列哪个事例不能证明地球的形状?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地球是球体形状的是?
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形状应该是?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
化学的发展趋势
化学的主要特点与意义
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化学史
原料与能源的合理利用
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2.1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单质和化合物
分散系、胶体、溶液的概念及关系
混合物和纯净物
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重要性质
金属和非金属
纳米材料
溶液的含义
溶液的组成
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概念
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3.1 碳的多样性
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碳族元素简介
同素异形体
第4章 材料家族中的元素
4.1 硅 无机非金属材料
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硅的用途
硅和二氧化硅
硅酸盐工业
含硅矿物及材料的应用
水泥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探究硅酸钠溶液的碱性、热稳定性
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无机非金属材料
MBTS ©2010-2016
edu.why8.c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192.168.1.1路由器设置
Free English Tests for ESL/EFL, TOEFL®, TOEIC®, SAT®, GRE®, 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