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搜索
高中数学
小学
数学
语文
英语
初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思品
高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首页
我的试题
试卷
自动组卷
教材版本:
全部
课本:
全部
题型:
全部
难易度:
全部
容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年级:
全部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年级:
全部
初一
初二
初三
年级:
全部
高一
高二
高三
年份:
全部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2007
2000-2006
地区:
全部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安徽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西藏
新疆
浙江
福建
辽宁
四川
黑龙江
内蒙古
2014年5月1日,云南省决定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一、二、三类地区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调整为1265元、1130元、955元,增幅为15%。这直接反映了试题及答案-单选题-云返教育
试题详情
2014年5月1日,云南省决定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一、二、三类地区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调整为1265元、1130元、955元,增幅为15%。这直接反映了
试题解答
D
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本题材料中“云南省决定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是云南省政府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C两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不能入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标签
必修1
人教版
单选题
高中
政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关试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下列措施体现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是①逐步消除收入分配差距以防止两极分化②着力提髙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③逐步提髙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做好2010的经济工作,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通过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居民收入,这是因为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C.消费能为社会生产创造动力 D.人们的消费结构是一成不变的?
国务院决定从2010年起,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是指根据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确定的工资。实施绩效工资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②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所有劳动者的收入③实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统一④能够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某家庭有甲、乙两劳力,城镇化建设中,该家庭承包的六亩地以每年每亩1100元转包给一私营农业公司经营。当年该公司聘用甲在公司打工,月工资1200元;乙在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工作,工资、薪金年收入30000元,当年乙专利技术转让所得为3000元。则该家庭当年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收入为?
材料一 1978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年份1978年1990年1994年1996年2005年2009基尼系数0.180.340.370.4240.45约0.46注:基尼系数是反映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为过分平均状态,0.3—0.4属于正常合理区间,大于0.4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材料一所反映问题的合理对策。(12分)?
材料一 2007~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指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1578元17175元19109元21810元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元4761元5153元5919元6977元7917元材料二 某村为增加村民收入,将村级经营性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集体股占40%,用于发展公共集体事业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个人股占20%,平均分摊到所有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40%被设置为贡献股,按贡献大小取得红利。同时,每个村民可以以技术、资金、土地、管理等形式入股,获得相应收益。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4分)请从分配方式角度评价材料二中某村的改革(10分)?
材料一 2013年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今年第一季度三个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第l季度,虽然居民收入情况向好,但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居民的储蓄意愿更高,消费意愿降至1999年来最低。材料二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1)结合材料一分析导致我国居民消费意愿降低的原因。 (6分)(2)运用有关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12分)?
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情况材料二 2011年4月2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标准,即免征额由现在的每月2000元上调至每月3000元,将现行工薪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扩大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经测算,与去年相比,合计2011年约减少财政收入1200亿元。(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个人所得税调整的经济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十八大报告当中,首次提出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到2020年,我国消费总规模达到64万亿元。城乡居民将更多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但专家支出:我国长期以来的投资率高于消费率的惯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扩大消费的基础尚不牢固,让百姓分享更多经济发展成果依然任重道远。材料二 江苏省2012年全省公共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合计5314.31亿元,比2011年增长16.3%,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5.6%,超过四分之三。在各项民生支出中,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方面的支出2611.36亿元,比2011年增长20.9%;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利事务、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支出2702.95亿元,比2011年增长12.2%。(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6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江苏省财政投入起到了哪些作用?(6分)?
从2013年7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正式实施,这也是《劳动合同法》实施5年以的首次修改。回答题。【小题1】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遗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临时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这一新规的出台说明A.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B.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C.国家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D.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重要依据【小题2】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一些“临时工”则高兴不起,因为他们将面临着被用工单位辞退的危险。要维护这些“临时工”的合法权益,需要①国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②企业增强法制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③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④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增强权利意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小题3】要实现同工同酬,从收入分配改革方面,需要①将按劳分配的原则落实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③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④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防止出现收入差距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财政政策
汇率波动的影响
汇率的计算
货币的产生及本质
货币的演变
货币的职能
货币借贷活动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政策
结算与信用工具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升值和贬值的影响
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基本属性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外汇和汇率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纸币的产生与含义
纸币发行规律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大力发展生产力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胎问题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义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意义
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经济活动四环节及其地位
扩大内需的原因和措施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
生产决定消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优化所有制结构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生产决定分配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
收入差距问题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我国的分配制度
我国分配原则 分配政策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目标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交易的原则
市场经济的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的优势
市场经济的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
现代市场的特征
资源配置的手段
MBTS ©2010-2016
edu.why8.c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192.168.1.1路由器设置
Free English Tests for ESL/EFL, TOEFL®, TOEIC®, SAT®, GRE®, 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