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搜索
高中数学
小学
数学
语文
英语
初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思品
高中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首页
我的试题
试卷
自动组卷
教材版本:
全部
课本:
全部
题型:
全部
难易度:
全部
容易
一般
较难
困难
年级:
全部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年级:
全部
初一
初二
初三
年级:
全部
高一
高二
高三
年份:
全部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2007
2000-2006
地区:
全部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安徽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西藏
新疆
浙江
福建
辽宁
四川
黑龙江
内蒙古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新时代。即使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辛亥革命开辟的民主政治潮流仍在滚滚前行,被革命唤醒与鼓舞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仍在社会上张扬,作为民主政治标志的议会、宪法、责任内阁在继续运行与发挥作用,政党政治活动更是蓬勃发展。——摘编自经盛鸿《辛亥革命带来民主新气象》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方面带来了哪些“民主新气象”。(6分)[来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6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新时代。即使在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辛亥革命开辟的民主政治潮流仍在滚滚前行,被革命唤醒与鼓舞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仍在社会上张扬,作为民主政治标志的议会、宪法、责任内阁在继续运行与发挥作用,政党政治活动更是蓬勃发展。
——摘编自经盛鸿《辛亥革命带来民主新气象》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方面带来了哪些“民主新气象”。(6分)[来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6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此问实际上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简单的说,辛亥革命的影响为:推翻帝制、创立共和、颁布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新中国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3)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很容易对此问进行回答,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标签
解答题
新文化运动
相关试题
政治制度的变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明太祖曰:“自秦以下,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其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中央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3分)(2)明太祖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之间”从政治体制上分别指什么?新制度不能衔接导致了怎样的后果?(3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 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改其室为礼拜堂,籍其资为医院等院。此为拯民出於迷昧之途,入於尤明之国也。二 禁演戏修台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使伊所签助者,转助医院、四民院、学馆等,乃有益於民生实事。——《资政新篇》材料二 如图同文馆旧址 万木草堂材料三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蔡元培《发刊词》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洪仁玕的主张。(2分)(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同文馆与万木草堂在办学目的上有何不同之处?(4分)(3)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并分析该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7分)?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的特别之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凤凰网(2010.11.19)材料二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中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 -—据《中共党史》选编材料三 如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岸能否合办活动?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社记者分别采访了10位正在此间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众委员无一例外,均赞同国家隆重纪念。有委员指出,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两岸提升政治互信的契机;纪念活动如能上升到国共两党层面,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2010年3月11日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和武汉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2分)辛亥革命曾得到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城市作为备选项,根据课本知识,你会选择哪座城市?阐述你的理由。(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确定7月1日为建党节的参考因素。(4分)在中国共产党90周岁诞辰来临之际,某中学准备在党的诞生地举办一次纪念活动。你认为他们可能会选择在什么地方?为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政协委员们为什么一致认为两岸、两党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2分)?
(15分)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来源:](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2)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6分)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2)结合下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6分)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材料四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6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材料二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什么特点?(2分)(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实践。(2分)(3)新中国成立前后,法制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 年,中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评析,史论结合。)(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81年10月9日材料三 辛亥双十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与资产。………两岸和平是台湾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去三年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推动两岸关系,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并得以大幅度降低台海紧张,赢得国际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三年多来,我们与大陆签署15项协议,每一项协议都做到了“对等、尊严、互惠”、“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两岸人民同属于中华民族,希望双方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关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中华民国中枢暨各界庆祝100年国庆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失败原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十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为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共同进行了哪些努力?(4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你认为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整个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这既代表了近年来中国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崭新视野,也是探索科学和民主“百年长途”的终极答案。——摘自总理温家宝2007年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的讲话(1)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根据材料一,分析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的理解。(6分)(2)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9分)?
政治制度的变迁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明太祖曰:“自秦以下,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其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中央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3分)(2)明太祖对设置宰相有何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旧之间”从政治体制上分别指什么?新制度不能衔接导致了怎样的后果?(3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MBTS ©2010-2016
edu.why8.cn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192.168.1.1路由器设置
Free English Tests for ESL/EFL, TOEFL®, TOEIC®, SAT®, GRE®, 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