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2006福建高考试题库 英语语法试题及答案-云返教育

    • 目前,在全国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区有20名代表,其中12名为藏族公民。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44名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25名。这表明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Freddy made up his mind to enjoy his singing and to ________ as many happy experiences as he could.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寒流”,浙江杭州华立集团不是采取停机器、辞工人、关厂门等“冬眠”疗法,而是以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及时建立风险机制的“冬泳”积极姿态,保证企业在“严冬”中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大雪漫天,炉火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记》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这段话主要是想说明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图6为某三角洲上河流部分河段示意图,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该河段河面在7月和1月的平均宽度。据此回答9~10题。

      【小题1】下列关于该河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循环1月比7月活跃
      B.径流量与气温呈正相关
      C.1月输送的泥沙少于7月
      D.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小题2】甲、乙、丙、丁四处河岸河流堆积作用最显著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8分)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 NaCl:

      (2)H
      2CO3         :middle;" src='http://tikucommon-zs.oss-cn-beijing.aliyuncs.com/tiku/source/image/10732/shl00059412.gif'>
      (3)KHCO
      3         
      (4)NaHSO
      4 
      答案解析
      类型: 填空题     难度系数:
    • (2013春?南岗区校级期中)I.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实验室制乙烯时,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入混合液中,而石油分馏时则不能插入混合液中.
      (B)配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时,向硫酸铜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到沉淀完全为止.
      (C)配制银氨溶液时,向硝酸银溶液中逐滴滴加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生成的沉淀溶解为止.
      (D)用醋酸、碳酸氢钠、苯酚钠和必须的仪器可以检验苯酚、醋酸、碳酸的酸性强弱.
      (E)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用浓硝酸清洗.
      (F)卤代烃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后,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可检验卤原子的种类.
      (G) 若苯酚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
      II.现欲在室温和大气压强下,用如图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定某电石试样中CaC
      2的质量分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烧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为了得到比较平稳的乙炔气流,常可用
                代替水;
      (3)装置B、C的作用是
                ;为使数据读取准确,注意事项有①          ;②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相平.
      (4)已知相同条件下,测得a g含CaC
      2 90%的样品与水完全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为b L.如果电石试样质量为c g,测得气体体积为d L,则电石试样中CaC2的质量分数计算式w(CaC2)=          .(杂质所生成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答案解析
      类型: 填空题     难度系数:
    • 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2000-2006福建高考试题库 英语语法相关试题试卷分类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