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析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6分)错误: (2分)理由: (4分)2.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御史大夫来监察京师百官,并在“十三州部”设立刺史,来监察地方民众的言论。(6分)错误: (2分)理由: (4分)3.东汉末年,曹操“尊王攘夷”取得政治上的优势。(6分)错误: (2分)理由: (4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辨析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6分)
      错误:
      (2分)
      理由:
        (4分)
      2.汉武帝为了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御史大夫来监察京师百官,并在“十三州部”设立刺史,来监察地方民众的言论。(6分)
      错误:
        (2分)
      理由:
        (4分)
      3.东汉末年,曹操“尊王攘夷”取得政治上的优势。(6分)
      错误:
        (2分)
      理由:
        (4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刻在青铜器上的是金文(或铭文)。分析: 考点1:中华文化的勃兴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全面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也称“铭文”,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时间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篆书 小篆
      书写工具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帛 竹、帛 竹、帛
      3、夏历: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4、扁鹊和“四珍法”: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叫“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扁鹊被看作是中医的鼻祖。
      5、屈原和《离骚》: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爱国诗人,他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体。他的代表作是《离骚》,现今端午节的有关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的政治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对“仁”有很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都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成为以后统治者“民本”思想的基础。
      2、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名言
      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以往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因材施教,创立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的品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实的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科学的方法),孔子的言论被其弟子整理成集,即《论语》。
      3、孔子的地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思想家对许多社会问题展开辩论,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出现了“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学派 代表人物 主 要 思 想 主 张 备 注
      儒家 孔子 政治思想 “仁”是核心,“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创始人
      教育贡献 创办私学,“因材施教”,诚实谦虚,温故知新,
      文化成就 《论语》(弟子整理),编纂《春秋》
      历史地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维护生态平衡
      道家 老子 认为事物有对立面而且能相互转化 创始人
      庄子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主张“兼受”、“非攻” 创始人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是秦国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子 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考点2:大一统的汉朝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
      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
      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
      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知识点拓展
      1、★★文景之治:①原因﹕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②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③表现﹕这段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权力。
      ②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提倡儒学,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③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④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
      ⑤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开通丝绸之路。
      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3: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1、官渡之战(200年)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2)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3)概况:曹操用计火烧袁军粮草,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4)结果和影响: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208年) (1)背景和原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继而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 (3)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成语:三顾茅庐 3、★★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 注
      220年 曹丕 洛阳 东汉结束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30年派卫温到达夷
      知识点拓展 历史背景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
      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
      多。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
      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
      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 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时间年代表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0年袁绍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只有三四万
      人,曹操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军。
      2、208年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孙刘联军五万人马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周瑜指挥
      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3、220年,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4、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5、蜀国丞相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人称“卧龙”。

    官渡之战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